在国外普遍定义Geek是指一些喜于业余时在电脑网络上与人交往的人,一般认为在电脑和网络上进行生活的人就是Geek现。但是和工作中必须使用电脑的人不同,Geek需要把他们的休闲时间也在电脑中度过,Geek也可能是电脑高手也可能不一定是电脑高手,不过大部分都对电脑有莫大的偏爱,他们可能会对一切新鲜玩意儿都弄来搞搞。他们每天打开他们的计算机蜂拥进因特网去追求他们自己的地下文化。Geek是新的精英亚文化群,是一群爱好新事物的、以技术为中心的、同时对社会怀有深刻不满的地下人类。Geek们是那些依靠计算机技术结合成的社会性人群,他们把大量社交时间花费在电脑网络上,他们的娱乐是每天到处寻找新奇的东西,比如各种软件、书籍、MP3、电影之类的,他们在各种BBS里发表代表个人观点的帖子,有些高级Geek则以编写共享软件为乐事。
1、史蒂夫.乔布斯(年龄:56岁 逝世)
事件:在短暂的56岁生命中,这位孤独的科技先知先后改变了PC产业、数字娱乐产业、音乐产业和出版业。并留下了一家作为神一样存在的令消费者顶礼膜拜的高科技公司。
Geek语录:Stay hungry,Stay foolish
考证:《史蒂夫.乔布斯传》【美国】沃尔特.艾萨克森著(<Steve Jobs> by Walter Isaacson)中信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第二章Odd Couple The two Steves中描述说:“高中的最后两年,乔布斯的心智也快速发展,他发现自己既沉浸在极客的电子世界中,有喜欢文学和创造性的尝试。”
2、比尔·盖茨(年龄:58岁)
事件:微软公司创始人,其发明的Windows操作系统至今仍然统治着世界上大多数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电脑桌面。
Geek语录:我希望自己有机会编写更多代码。我确实是在管闲事。他们不许把我编写的代码放入即将发布的软件产品中。过去几年他们一直在这样做。而我说将加入他们行列,利用周末编写代码时,他们显得很诧异,确实不再像以往那样相信我的编程能力了。
3、马克·扎克伯格(年龄:29岁)
从2010年左右起,Geek一词开始引入到法语中,在法国年轻人中开始流行,除了指一个技术人员或者电子热爱者,也指代了一些喜好电子游戏,并沉迷于网络中的“宅男”。
Geek信条:需要的是原创和新奇,盲目的跟从和愚昧是不可原谅的
级别范例
喜欢告诉别人你昨晚如何用了3个小时搜索WEB;有一些朋友会一直问你有关电子的任何问题,而且相信你给出的任何答案;已经写出了你自己的电脑程序;使用Notepad或者VI写一些回信; 知道如何使用文本编辑器编写HTML;从来不关电脑。
喜欢告诉别人你是如何成功的启动了计算机,或者,重新给遥控器编程;不相信任何电子设备的使用手册;相信任何东西都能被修好;购买昂贵的电子玩具,以期能够把它和其他设备结合起来,但是往往适得其反;知道从注册域名到Internet如何工作的所有知识;你的电脑的显示器比你的电视机的屏幕还大(如果你有电视机的话);有超过一台的电脑,而且都一直开着;家里有局域网。
相信科技的力量,追求新鲜与热辣的科技;用不完的想象力与超高的动手能力;对知识有一种源自内心的渴望同时能够快速的分析新的信息,找到其中关键的或者对自己有影响的部分并进行实际应用。
GEEK不单单是电脑方面的,GEEK无所不在。
极客简史
正如Geek的原意本是指代一群行为反常、怪异的人一样,当极客这一群体最初出现时,他们很难被当时社会的主流所接受。在计算机文化刚刚兴起的时期,黑客一度被媒体妖魔化为破坏脆弱的计算机系统的洪水猛兽。
这也成为持续20多年的轰轰烈烈的开源软件运动的逻辑起始点。早期的极客们确实大多是原教旨主义的黑客,他们近乎偏执地追求信息的绝对自由,但是随着互联网由工具化向商业化的演进,极客这一概念正变得越来越宽泛。
让极客从一个狭小的技术圈子转变为数百亿美元的巨大产业还要得益于比尔·盖茨在商业上的成功。很多人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代码编写者,但是比起编程技术,盖茨更大的贡献则是将一个不为人知的职业变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和文化力量,并获得了金钱、影响力和声望。
也正是从微软崛起开始,互联网商业浪潮风起云涌,无数天才极客们有机会走出自己狭小的电脑屋进入到商业化的软件公司和更多志同道合的高手一起工作。在技术之外,他们开始受到商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海量的商业机会激发着极客们的创造力,他们的世界开始不再只是0和1所构建的代码之城,更多人则选择在时机成熟时去创业,这也带动了技术商业的蓬勃发展。
当技术与商业开始紧密融合,极客便开始出现不同以往的形态。新一代的极客们和那些原教旨主义的黑客们开始有了区别:他们生长在并不那么边缘化的成长环境,他们受着更多的商业熏陶,比起单打独斗,他们更擅长整合资源;比起前辈们的偏执,他们会寻找更加务实的解决办法。但是他们也继承了传统极客身上最重要的基因——改变世界的使命感和对科技力量的绝对信仰。
例如,按照传统的标准,乔布斯其实算不上是一个标准的极客——他甚至都不是编程高手,和传统极客们追求绝对自由的理想主义相比,更加重视控制和边界的乔布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在经历少年得志——被放逐——王者归来的人生历练之后,乔布斯更懂得在技术的理想主义和商业的有效路径之间寻求完美的平衡,它的产品为人追捧正是因为他用科技之美来诠释产品,将技术、设计和营销等诸多元素都做到了极致,乔布斯几乎从来不将改变世界挂在嘴上,但是没有人怀疑乔布斯为商业乃至人类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如果说乔布斯通过开发苹果让追求极致成为一种美学的话,谷歌的两个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则代表着极客群体强烈的信仰。谷歌天生就不只是一家搜索公司,而是一直坚持着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打破一切信息的阻碍。从智能翻译技术的开发到将全球的图书馆数字化、再到为盲人开发专用的互联网站点,谷歌体现着利用信息技术横扫一切舍我其谁的气势。更重要的是,对于其所信奉的“不作恶”的价值观,谷歌从不妥协,为了信息的自由流动理想甚至不惜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与当地政府交恶而放弃巨大的商业利益。
你会发现,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精彩都是被各式各样的极客们所塑造的,传统商业社会越来越多的东西开始被极客精神所影响,从电子产品、手表到汽车,从信息获取方式到与别人沟通语言,科技和追求完美的思潮渐成时尚,而极客此时与其说是一个小众群体的名片,不如说是这个被科技所重塑的商业时代的意识形态。
在国外,Geek伴随着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与科技高度结合的特征,这些Geek一般是受过教育的、知识丰富的小群体。因为这种技术Geek的风行,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中,许多与电脑和互联网相关的技术或商业传奇都刻下了Geek的烙印,比如微软的Bill Gates、比如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等等。
Wikipedia(维基百科)堪称一部网络时代的超级知识宝典,它对Geek的定义已经逐渐从早期痴迷技术发展到痴迷于与技术、想象力、创造力相关的一切活动,这也许和它的创始人也自称为Geek有关。维基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国外“群众”意识的变化,那就是Geek不再特指某种技术天才或技术鬼才,他们不再自我封闭、游离于主流人群之外,而是用技术手段、创新能力和源源不断的想象力不断地将更新更好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推向高潮、推向顶点。
不管是看的Youtube( Chad Hurley)、玩的DoomIII(John Carmack)、听的Napster( Shawn Fanning), 都诠释了新一代Geek的生存状态,那就是你可以不玩,玩就要玩到最好。
本文标签: 企业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 noway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blog-old.z3a105.com/?p=174